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表述出现五大变化,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0-06-29央行网站6月28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二季度(总第89次)例会于6月24日在北京召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通稿变化很小,但又微言大义,需要仔细比对才能看出其中不同。这些细微的变化反映出货币政策委员会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及下一步政策的方向。
本次例会在陆家嘴论坛之后召开,陆家嘴论坛的一些新提法引入,比如“双循环”:促进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今年一季度会议通稿比较后发现,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内容主要有以下五大变化:
1.经济形势判断: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
本次会议认为,当前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这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定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增速为-6.8%。但4、5月的数据出现改善:5月消费增速为-2.8%,相比上月回升4.7个百分点;1-5月投资增速为-6.3%,相比1-4月回升4个百分点。
国务院领导在陆家嘴论坛的书面致辞中还介绍,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
但本次会议也提醒,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000万,出现反弹的迹象。这将对中国出口及相关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
2.删除“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
3月26日召开的一季度例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但此次例会删除了这一表述,主要因为目前宏观杠杆率已大幅上升。
由于货币宽松,今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出现明显上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实体经济杠杆率大幅攀升,从2019年末的245.4%升至259.3%,一个季度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加13.9个百分点,但低于2009年一季度的增长幅度。尽管本次疫情冲击远甚于2008年的危机,但债务扩张规模有限。这充分展现出政府在扩张时的定力,未置风险于不顾。
3.货币政策要兼顾可持续发展
一季度例会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本次例会则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比一季度例会,本次提出新要求:货币政策要兼顾可持续发展。这可能意味着货币政策最为宽松的时期已经过去,货币政策将呈现边际收紧的态势。因此,一季度例会要求“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这次则小幅调整为“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
4.货币政策目标删除“控通胀”
一季度例会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平衡好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二季度例会则表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
换言之,控通胀从目标中删除,主要因为CPI回落。数据显示,1月、2月CPI处在5%以上的高位,但5月份已回落至2.4%,通胀的压力有所缓解。CPI同比增幅降低后,对货币政策的制约下降。但考虑到前述第三个变化,货币政策会有宽松的举措,但力度会低于上半年。
5.“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担当大任
本次例会指出,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落实好新创设的直达实体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和发放信用贷款。
其中“总量适度”也是新的要求。这一要求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可能要担当大任,上半年的重点是再贷款,下半年则是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6月1日,央行宣布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以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两个工具中后者更受市场关注。该工具购买小微贷款,既能帮助银行降低负债成本,补充银行流动性,也能激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促进宽信用。更为重要的是,该工具能有效防范“脱实向虚”:央行释放多少流动性,实体就获得多少流动性支持,比单纯的降准更能支持实体经济,是纯粹的宽信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