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

该不该相信库存周期?

发布时间:2020-01-06

从经验统计出发,中国经济在短期确实具有周期性,这个周期大概为3-4年左右。这种周期性不能简单地用企业库存的自发调整来解释,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是外需的周期性变动,第二是广义房地产政策的周期性变动。经济周期的本质是均值回归。极端状态不可持续,均值回归终将发生。运用周期框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202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存在超预期向好的可能。

从经验统计出发,中国经济在短期确实具有周期性,这个周期大概为3-4年左右。

从宏观总量指标看,名义GDP的同比增速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依据名义GDP的同比数据,我们确实可以将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至今划分为5个小周期,2001年底-2005年3季度(约4年)、2005年底-2009年2季度(约3.5年)、2009年3季度-2012年底(约3.5年)、2013年初-2015年底(约3年)、2016年初-2019年底(约4年)。除了2013年-2015年这一轮周期走势不明显,其他每一轮周期中,无论是价格、库存、利润、景气度等实体经济指标,还是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情况,都伴随着经济的小周期出现了有一定规律的上下波动。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发现这种短周期行为时,将其归因于企业的库存波动,基钦周期后来也被称为库存周期。

然而,随着企业库存管理能力的增强,简单用库存自发的调整去解释短周期行为越来越困难。我们认为,我国基钦周期可能的解释有两个:第一是外需的周期性变动,第二是广义房地产政策的周期性变动。

经济周期的本质是均值回归。

我们把周期框架理解为:首先判断宏观经济状态是否已经出现了一些极端特征,然后评估能够对周期形成一定相关解释的变量(外需、地产政策)是否出现了一些边际的变化,一旦这两个都在较大概率上成立,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周期阶段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极端状态不可持续,均值回归终将发生。

运用周期框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一方面2019年下行压力较大,2019年3季度名义GDP同比只有7.6%,已经比较接近前期的两个最低点(2015年4季度的6.4%,2009年2季度的6.6%),属于比较极端的状态。

虽然当前外需仍然较为不确定,但中美却出现了贸易关系改善的可能。重要的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年、是三大攻坚战的最后一年,2020年作为完成这三大任务的“决胜之年”,预计“逆周期调节”会成为一个重要手段,以此为抓手促进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了能让经济在不确定环境中保持“确定性增长”,宏观政策可能会偏松一些。我们认为,202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存在超预期向好的可能。